孟子

新书丨宇文所安《悉为我有!——11世纪中国的快乐、拥有、命名》

我们将要讨论的这些文本,其直接关涉的,既不是由金钱和货买充斥着的不断变化的社交世界,也不是由道学或新儒家充分实现了的儒家伦理思想,而是两股势力的相交地带。在这样一个相交地带中,通过购置与拥有来思考“乐”的冲动将会同时遇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道德评判的声音。这种乐仰

新书 道学 孟子 宇文所安 欧阳脩 2025-09-30 12:13  2

名家新作 | 刘强:域外《孟子》学研究的力作 ——《古代朝鲜半岛〈孟子〉学史研究》读后

赵永刚教授《古代朝鲜半岛学史研究》是域外《孟子》学研究的力作,该书出版以后,受到学界广泛关注,孟子学研究专家杨海文、徐兴无、刘瑾辉等学者给予较高学术评价。南京大学曹虹教授为该书赋诗曰:“狂胪文献到海东,生色睟然如面中。肯著方塘亲鉴力,同天风月道缘丰。”意谓该书

古代 朝鲜 刘强 朝鲜半岛 孟子 2025-09-09 17:59  3

廖晓炜:试析孟子哲学中的“欲”

“欲”是讨论孟子哲学中行动动力问题不容忽视的一个核心观念,孟子对道德行动之本质以及修身问题的思考,均以之为概念基础。孟子论“欲”,涉及自然之欲与道德之欲、原初之欲与理性之欲,以及目的性的理性之欲与工具性的理性之欲等诸多重要区分;同时,更涉及决定整体人生方向且具

哲学 孟子 原初 齐宣王 廖晓 2025-09-08 23:55  2

为什么《孟子》是小学生写作的启蒙金钥匙

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到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”时,正趴在小学五年级的课桌上。那时觉得这话真有力量,虽然不太懂“大任”具体指什么,但莫名觉得浑身来劲。后来才明白,这种直击人心的力量,正是《孟子》独一无二的魅力,也是它能为小学生写作打下坚实基础的

写作 小学生 金钥匙 孟子 启蒙金钥匙 2025-09-01 17:34  4

天降大任于“斯人”?还是“是人”?网友吵翻了,人教社回应了

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……” 相信许多人对这段出自《孟子・告子下》的经典语句都耳熟能详。但是最近一段时间,关于其中 “是人” 还是 “斯人” 的争论,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,引发了广泛的讨论。

斯人 孟子 人教社 阮元 人教社回应 2025-08-16 20:59  6

如何看待和处理“常”与“变”的关系?景海峰解读孟子的经权思想

《孟子》一书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场景描述,“嫂溺援之以手”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、也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之一,通过这个情景化的借喻,孟子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深刻而又难解的话题:什么是“经”?什么是“权”?即如何看待和处理“常”与“变”的关系。8月3日,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、中

深圳图书馆 孟子 经权 景海峰 经权思想 2025-08-07 19:15  7

华夏古代圣贤之孟子:铁嘴仁心的战国辩士与思想巨擘

在战国群雄逐鹿的硝烟中,有位身着儒袍的思想家,以如簧巧舌舌战群儒,用仁政学说叩击诸侯心扉。他是孟子,儒家学派的 “亚圣”,一生奔走于乱世,虽未成就霸业,却在思想的疆场立下不朽丰碑。其生平经历、政治主张、文学成就与复杂多面的形象,至今仍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激荡出震

战国 孟子 辩士 铁嘴仁心 战国辩士 2025-05-23 04:23  12

从“亚圣”孟子,看乱世中的思想之光

孟子出生于战国中期的邹国,作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,此时家族早已失去往日的辉煌,家境趋于贫寒。他自幼丧父,与母亲仉氏相依为命 ,儿时的孟子,活泼好动,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,而孟母深知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,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,不惜多次迁居,“孟母三迁

孟母 孟子 苏武 亚圣 仁政 2025-05-22 11:02  14

王格丨孟子学中的“端”喻诠释

“端”本字“耑”,为象形文字,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云:“物初生之题也。上象生形,下象其根也。”清代段玉裁注:“题者,额也。人体额为最上。物之初见即其额也。古发端字作此,……《周礼》‘磬氏巳下则摩其端’,端之本义也。《左传》‘履端于始’,假‘端’为‘耑’也。”从近代

孟子 王格 四端 耿宁 周汝登 2025-05-02 23:48  15

刘佳慧:瑞恰慈的跨文化理解方法与实践——以《孟子论心》为中心

在对《孟子》进行翻译和理解的过程中,英国文论家瑞恰慈提出和运用了一系列跨文化理解方法。其要点包括用语言的四种意义去充分探索定义,告诫人们不要强行将西方的逻辑机制应用到《孟子》的解读上,重视言说者的目的,以及尝试性地使用定义和逻辑工具等。这套跨文化理解方法表现出

刘佳慧 孟子 孟子论心 论心 语义学 2025-05-15 08:15  11

曹景年:唐代“孝廉”名实考论——兼论《孟子》升经问题

关于唐代前期有无孝廉科及孝廉一词的含义,前人争议颇多。从制度层面看,常科中仅在代宗时短暂设立过孝廉科,制科也只是在唐初有过察举孝廉的行为,这说明代宗之前的科举制度中没有孝廉科存在。从文献层面看,唐人文献中的“孝廉”绝大部分都是明经的代称。孝廉本来主要考察德行,

唐代 代宗 孟子 杨绾 举孝廉 2025-05-14 15:15  14